读林语堂的《中国人》有感

来源: 浏览:402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15日

读林语堂的《中国人》有感

隆回县思源实验学校初中部      陈明华

 

最近我看了林语堂的《中国人》,看了以后还真的有很大的感触这是一个思想家用心思考的结果,他用一种诗意的语言来剖析残酷的现实,为的是替他的国家寻找更多辨护的理由。在《中国人》中,我们看不出作者林语堂先生想使中国变得“伟大”的所谓爱国意志,但作品却明显地透出想让自已的民族能够尽快自我理解以至被人理解的焦虑之心。“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这是林语堂写《中国人》的最终目的。       

林语堂把鲁迅眼中的“黑暗”看成了“麻烦”,这与其说是他比鲁迅更宽容,还不如说这个站在中西文化边缘上的人,在思考中国时有一个先在的心理基奠,那就是惊讶于中国这个巨大的存在,且被这种巨大的存在力所折服,他不得不冷静地思考并寻找这个存在的合理性。历史真实地记录了这个民族曾屡次被侵犯,而且不少时候是已经被侵犯了的,如元朝与清朝的出现。然而不论怎样的改变,她依旧还是那个存在,那种个性,那些传统,那种文化,只是变得越来越大,大到超过了人们心灵所能认知的程度。这种同化一切的超然生存力使林语堂惊叹,正是这种惊叹使他无法成为鲁迅。他既要找到这个民族常被欺辱的原因,也要表达对这种生存延续能力的欣赏;他用一种温和而简单的方式阐述了他的体会,他不想去证明真理,而是想让他的国人去感知真理。他认为他们能做到这点,因为这种感知力与那种同化力相比是如此地微小。

动荡岁月,中国正经历着空前的考验,全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着这个神秘的东方大国。称其神秘,是因为中国人向来缺乏西方人的那种开拓冒险般的活力,历来安分守己。再加上自清代以来,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致使外国人印象中的中国,始终是抽象的、模糊的,甚至对中国产生误解。当时的中国已被推至世界舞台的边缘。于是,将中国介绍给世界就显得迫切而重要。

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就必须先了解这个国家的人民。有什么样的心灵世界,就有什么样的民族,有什么样的民族,就有什么样的民族文化。林语堂将介绍的重点放在了中国人的整体性格与理想上,使西方人真正了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正如他写到:“我们不喜欢在球场上奔驰交骤去争逐一个皮球,却喜欢闲步柳堤之上与鸣鸟游鱼为伴;我们实在并无探险北极或测量喜马拉雅山的野心,只求安安顿顿地呆在家中,以享人生之乐。”也许此番论述如今看来有点偏颇,但却揭示了当时中国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既然人生和个体生命在本质上太微不足道,那么人们就应该创造一种快乐的人生观,善对人生,充分享受人生的每一时刻,成为自己的主人。林语堂倡导的就是这样的人生观: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  

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阐述告诉我们:一种最好的文化不是过于外在化、狭隘化、功利化的,而是心灵的广大。

文明与原始之间。 在林语堂看来,当世界文明以一种快得让人来不及接受的速度向前发展时,他的国家却陶醉在文明与原始之间,所以,他困惑地说:“我有时发现一种懒于革新的惰性,有时发现一种颇觉高傲的保守;保守?高傲?到底为什么?”他认为,中国人在对宇宙规律的把握、对人类本质的认识上都超过了所有其他民族,所以,我们有四大发明、有儒道哲学。我们的发明使我们有了生活能力,我们的哲学使我们的生活找到了稳定和安全感,我们以聪明和洞察力率先跨进了人类文明的门槛,甚至“曾经是征服者”。带着这种优越感,我们从心底里蔑视所有其他生活方式和思想,乃至后来对任何拯救自己于苦难中的思想和行为都抱着冷漠不屑的态度。所以,当世界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时候,这个曾经先进的民族仍是一只脚在文明的门槛之内,而另一只脚却高傲地留在原始状态。这种现状被西方人视为落后,这种心态被他们认作神秘,“落后而神秘”就是西方人对中国的全部印象,连作者自己也感叹到“多么奇怪而又古老的灵魂!多么伟大而又古老的灵魂”。

幸福总是和发展、进取连在一起的。中国人有着浓厚的原始情结,但却又“对幸福总比对进步更感兴趣”,这种矛盾如果存在于另外一个智慧不太发达的民族,则会酿成大祸,但中国人却发明了“祸福相依”哲学,通过改变自我内心认同的“契约”来模糊苦难与幸福的界限,结果,每个中国人都学会了陋巷之中尽堪行乐、黄连树下也好弹琴这种认地狱为天堂的生存之道。林语堂把中国人这种不以实践而以大脑、不以科学而以经学来造福人生的方法称之为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并认为它是违背人的自然本性的。于是,他似乎找到了中国人惰于革新的根本原因,所以,他不无忧虑地说“中国之患在于有过多的智慧”。这种智慧使这个民族看不清自己,更看不见自己以外的东西。

书中语堂先生的两张照片最为可爱,一张西装革履,拿着现代文明化的烟斗,另一张穿着中国旧时的大长袍,拿着中国旧时的长烟袋锅。两相对比真是有趣地很。这是先生中西之学贯通的写照吧!然而,正如作者所曰:“留学生回国后穿上中式长袍,照中国方式生活,那他就成熟了。……穿上中国长袍,他的灵魂就得到了安息。”先生虽将国民的特性看得一清二楚,却也是很乐意穿长袍的,他能写出如此之作,他自己应是最典型的中国人吧!很多网友认为林语堂先生太过于消极,经轩兄对林先生的评价过于苛刻,他说:“对我而言,林语堂对中国式生活方式的推崇就和余光中对汉语的推崇一样,都是鸦片,既是药又是毒品。”我则不这样认为。记得一位智者曾说:“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我以为林语堂就是这样的。他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以放浪者为理想人”,他写作的环境就能反映出他的浪漫情怀,他的《中国人》的大部分是在美丽的庐山所著。但是,我们也不应忘记这位智者曾经参加过学生的爱国运动,他与那些学生一起高举旗帜,呐喊着激昂的口号。对于我来说,从《中国人》一书中,我看到的是作者对于国家的希望和他的爱国主义的情怀。也许消极只是表面的,他仍然有一颗炽热的心。

总之,林语堂和鲁迅一样地在思考着自己的祖国,但他反映的是人生的爱与悲,而不是揭示人性的善与恶;他会心地去理解国人的人生态度,而不是无情地去批判社会黑暗;他既能否定又能欣赏。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确实已陷入麻烦的中国,但也看出了这个民族有解决这些麻烦的能力。问题是,的国人意识到这些麻烦没有,这才是林语堂所担忧的。

 

 

 

上一篇:我与群文阅读 ——读《让学生学会阅读 群文阅读这样做》有感 下一篇:重读《雷锋日记》